应医学与健康学院贺强教授邀请,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聂志鸿教授来我校访问,并为我校师生带来精彩学术报告,欢迎全校师生参加。
报告人: 聂志鸿教授
报告题目:非对称性及补丁纳米粒子精准构筑
报告时间:2023年6月5日(周一)上午10:00—12:00
报告地点:明德楼A801
主办单位:医学与健康学院
报告人简介
聂志鸿,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于哈佛大学George M. Whiteside课题组进行NSERC博士后研究。2011年受聘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助理教授,2017年获得终身教职,随后全职加入复旦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与纳米粒子自组装、生物成像与药物释放、等离功能材料等。迄今在Science, Nat. Materials., Nat. Nanotech.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论文被引用19000余次。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 Award、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化学会石油研究基金青年教授奖、3M公司青年教授奖等荣誉。目前担任Soft Matter期刊副主编以及Theranostics、Giant、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Supramolecular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
补丁纳米粒子(Patchy nanoparticles)是一类具备表面结构形貌或化学成分斑块(微相区)的新型纳米尺度胶体粒子。金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如表面等离子共振和光热效应等)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诊疗、传感检测、超材料等领域。在金纳米粒子表面构筑可控斑块可进一步赋予其新的功能,比如应激响应性、定向自组装能力等。最近,通过控制Au-S键链接的聚合物配体在金纳米粒子表面相分离构筑聚合物补丁成为一种较有潜力的制备新方法,但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对均聚物接枝的纳米粒子而言,其制备浓度非常低;(2)对双亲性嵌段共聚物接枝的纳米粒子体系而言,虽能提高浓度但只能得到单一构型的补丁粒子或团簇;(3)目前,尚不清楚动态脱附或吸附的巯基末端聚合物配体对聚合物补丁形成的影响。
聂志鸿团队在非对称性及补丁纳米粒子制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制备非对称性及补丁纳米粒子找到了一则简易方法——通过设计聚合物配体间的简单化学反应实现对纳米“人造分子”组装构筑和物理性能的调控。这一制备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概念的创新。传统制备方法是在直径为纳米量级的“圆球”上“做微雕”,一次制取的纳米“人造分子”数量极小。而聂志鸿团队通过选用会发生特定反应、形成特定空间布局的聚合物配体,使纳米粒子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定向结合,获得具备特殊物理性质的纳米“人造分子”。这一成果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瓶颈,为“人造分子”的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夯实基础。未来,研究者们将有望通过该方法构建结构和功能更为丰富的“人造分子”世界,从而为制备新型复合材料提供新思路。